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08學年度優良導師專題報導》機械系廖川傑:一日為師,終身為友! | 中原大學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新聞報導

:::
《108學年度優良導師專題報導》機械系廖川傑:一日為師,終身為友!

《108學年度優良導師專題報導》機械系廖川傑:一日為師,終身為友!

2021/02/22

以中原大學「全人教育」宗旨及理念為本,機械系廖川傑老師從而反思自己身為導師的職責與角色,立下「用人格教育人、用愛心塑造人、用真情感化人、用榜樣激勵人」四項信念,期許成為兼備「經師」與「人師」的一位「良師」, 與學生共同追求成長!


允文允武的陪伴 融入學生活動


回到母校機械系任教,機械系93 級畢業的廖川傑老師,自然對中原機械系重視榮譽的優良傳統,及機械人具有樸實努力的特質,是再熟悉不過了。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面對新世代年輕人不受框架侷限的思維及行為模式,身為輔導第一線的廖老師說:「以『換位思考』的同理心,試想學生需要甚麼樣的幫助?而『陪伴』及『融入』,就是建立師生融洽互動關係的起步。」


能準確無誤叫出所有導生的名字,甚至會主動了解被當學科、交友情形、家庭狀況等,讓學生感到溫暖之外,也體察到廖老師的用心與關心!其次,鼓勵學生籌組課業精進讀書會,擔任指導老師、提升班級讀書風氣;鼓勵學生增強體魄,練跑、運動會到場加油打氣;帶著學生參加系合唱團,並邀請任國小音樂老師的太太加入指導、參加母親節合唱比賽獲佳績等;不論是動態或靜態活動,透過陪伴與融入學生活動,再再讓廖老師與導生之間「零距離」!


細心觀察、循循善誘 看見學生的光


班上難免有一、二位被稱為班級裡的「邊緣人」,「或許是學生遭遇重大的家庭、身體或心理等問題,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廖老師總是想方設法,甚至與家長合力,盡可能地想理解原因並幫助他們脫離身處的困境。


朱同學是位轉學生,大二轉學至中原機械系,除了需要補修許多學分,一開始在班上也沒有讀書的同伴,導致大三被二一。廖老師與系辦、家長的通力合作,一起輔導朱同學,加上朱同學自身的努力,大四如期畢業,也順利考上碩士班,加入廖老師的實驗室團隊。廖老師發現朱同學個性謹慎、做事按部就班,其沉穩內斂的特質,令人感到安心及可靠,於是託付他管理實驗室的重責。在學業表現上,朱同學獲得國際學術研討會最佳論文獎殊榮,也在完成學位口試時,獲校外口試委員一致的讚賞!


在關懷學生之餘,廖老師細心觀察學生隱藏的特質,從而引導他充分發揮潛力,廖川傑老師謙遜地說:「學生的光,老師看得見!這是所有中原人一直堅信不疑的教育理念!」

師生的光

擁有日本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優秀學歷的洪兆承老師,在財經法律系擔任導師以來,相信日本職場溝通的三心法:報告、聯絡、相談也適用在班級經營上。所以擔任導師一開始就成立班級群組,即時應對並解決學生課業與生活問題,讓學生隨時有商討的對象。「班級經營的風格重視陪伴、互動密切掌握學生的狀況。」每學期洪老師除了固定的導師時間之外,舉辦小組聚餐談生活近況、關懷學習並提供升學與就業方向,明確掌握學生現況但不干涉生活,獲
陳世綸老師曾在106學年度及107學年度分別獲頒「校優良導師獎」與「教學特優獎」,今年再度榮獲校優良導師的肯定,陳老師語氣淡然的說:「得獎是個肯定,即使沒有得獎,老師對導生的關心與輔導依舊投入與用心。」擁有11年導師資歷的陳世綸坦言,曾經面對學生突發、緊急事故、情傷等問題,缺乏經驗不知道如何即時尋求支援。經過時間與經驗的累積,慢慢地就會找到完善的處理方法。 從個人至全班、從被動解決至主動
少子化的家庭與校園,普遍施行「愛的教育」,對Z世代的年青人呵護備至。但這層呵護,常像一個透明玻璃罩,讓學生覺得自己在校內的世界與外界職場環境無異。但實際上,在專業知識、能力、EQ與韌性上,卻與職場期待相去甚遠。笑稱自己為傻瓜老師的倪晶瑋,認為導師就是協助學生們釐清現實與玻璃罩間的差異,給予關懷與帶領,讓學生們看見自己的長處,發揮潛能與養成韌性,成功走出校園,在職場上游刃有餘,馳騁遨遊。儘管已教書二
經歷了19年的帶班時光,生科系金亭佑老師對待導生們的態度,始終以家人的方式自在相處,溫暖親切的特質,也讓她成為學生口中最值得信賴的「金媽」。 適時調整相處之道  關懷學生各方需求 面對不同世代的學生轉變,金老師自有一套應對方式,慢慢建立彼此的信任感。「過去的學生比較主動,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他的學習狀況,而學生也樂於袒露自己『卡關』的地方,給個小提示就能幫助他們主動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