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遠見雜誌】《50大黃金青農》蜂農29歲:李姿瑩〉拚食安 養出頭等龍眼蜜 | 中原大學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新聞報導

:::
【遠見雜誌】《50大黃金青農》蜂農29歲:李姿瑩〉拚食安 養出頭等龍眼蜜

【遠見雜誌】《50大黃金青農》蜂農29歲:李姿瑩〉拚食安 養出頭等龍眼蜜

2017/10/18

最近幾年,氣候變遷影響農作物生產,連蜂蜜也不免遭殃,產量下滑;如何減少蜜蜂死亡、避免蜂蜜減產,成為蜂農重要的課題。


對29歲、養蜂只有三年的蜂農李姿瑩來說,這是一項挑戰。


來到李姿瑩位於大漢溪附近的家,只見她穿著袖套、長褲,站在樹叢裡,一邊提著燻煙器,冒出樟木燃燒的陣陣煙霧,一邊熟練地從蜂箱裡拿起蜂片,觀察蜂王、雄蜂和工蜂的動靜。


健康亮紅燈 返鄉接家業

當打開蜂箱的那一刻,上萬隻蜜蜂聚集一起,顯得密密麻麻,四周還有蜜蜂成群結隊,圍繞飛舞。她看到每一隻蜜蜂的外型都壯碩飽滿,又有精神,這才放心地放回箱蓋,繼續察看下一箱。


「把蜜蜂照顧好,讓它們身強體壯,才能對抗不穩定的氣候,」她解釋,今年3~5月是荔枝和龍眼開花、蜜蜂採蜜的時候,偏偏氣候多變,花期延後,等到花開,卻下起大雨,影響蜜蜂工作。


照顧蜜蜂需要不少體力,一天要檢查上百個蜂箱。但眼前的李姿瑩,皮膚白皙、長髮披肩,看起來就像是一般上班族,很難和頂著大太陽、揮汗工作的蜂農聯想在一起。


其實,她原本就來自養蜂人家。爸爸李德隆本來是吊車司機,因為工作需要眼力,中年之後,風險增大,開始思考下半場人生,就在此時,看到家中樹叢有野蜂出沒,因為好奇,抓來飼養,竟然產生興趣,於是,購買一箱蜜蜂試養,努力鑽研,結果愈養愈多。


2002年,他轉行成為蜂農,這十多年來,養了200、300多箱蜜蜂,也把兒女養大了。


當李姿瑩在2010年從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系畢業,她並沒有打算當蜂農,而是去教兒童美語,後來到模具公司當國外業務,被派駐到中國東莞工廠,職場發展順遂。直到生了一場病,才喚起她回家的念頭。


2014年,她因為在東莞水土不服,回台治病,發現腎臟發炎,住院期間,爸媽忙於農事,還要帶飯菜去探望,讓她感到不捨,心想他們漸漸老去,卻依然要照顧自己,不忍心之下,便決定辭職,不當上班族,回家當農民。


「妳是瘋了嗎?坐辦公桌吹冷氣不好嗎?」李姿瑩向老闆提出辭呈,得到這樣的質疑。但她認為,當了四年上班族,若不及早歸零,以後有了自己的家庭,將更難轉型,於是,堅決返鄉養蜂,跟著爸媽,一切重新學起。


剛開始,她不了解蜜蜂習性,臉部、手臂叮咬是家常便飯,她也到農民學院、桃園市府上課,學習養蜂知識和行銷技術。


重口感 改用食用不鏽鋼桶

此時,國內陸續爆發食安風暴,她受到影響,想要提升充填裝瓶的衛生,購置了搖蜜機台,藉由直接接管,蜂蜜定量裝瓶,把過去的人工裝瓶改為自動化。


「這種充填方法能避免蜂蜜接觸空氣,防止發酵變質,」李姿瑩解釋,未來她還打算升級,設置防塵設備,如同科技廠房一般,進出要穿隔離衣。


她也重視蜂蜜的口感,將一般蜂農常用、貯存蜂蜜的鐵桶,改為食品級不鏽鋼桶,希望香醇的蜂蜜不要沾染鐵鏽味。她還注意衛生小細節,每當從蜂箱採集蜂蜜,必定將沾滿蜂蜜的蜂片放在容器裡,避免碰到地面,接觸沙土,影響品質。


長久以來,蜂蜜的包裝不外乎在標籤上畫著一隻蜜蜂,不過,她摒棄這項陳規,找專人設計,2015年就入選桃園好禮。她還在電商平台上提供蜂蜜食譜,介紹菜餚,讓蜂蜜不只用來做飲料、烘焙食品,還能夠烤肉排,做三杯中卷。


其實李家所生產的蜂蜜,在國內早獲肯定,爸爸李德隆和媽媽蘇月冬是養蜂高手,兩人分別得過2012、2014、2015年全台蜂蜜品質評鑑特等獎和頭等獎。今年李姿瑩第一次參賽,就以龍眼蜜獲得全國蜂蜜評鑑頭等獎,前途看好。


「我可以退休了,」李德隆看到有下一代繼承衣缽,笑得十分開懷,蘇月冬也認為,年輕人擅長使用網路行銷,吸引年輕消費者購買,讓生意比過去好。


「我改變過去的銷售方式,」李姿瑩認為,爸媽用心生產的蜂蜜,在從前以較低價格賣給盤商,她從網路著手,先找到第一家電商平台,有了穩定銷量,再找第二家,很快打響知名度。


相識六年的舊同事鍾明芬就說,李姿瑩擔任國外業務期間,與客戶應對,就展現溝通能力,現在改行賣蜂蜜,相信能走出自己的路。


雖然務農不比當上班族輕鬆,卻讓她有更多時間和家人團聚,很有成就感。她建議,有意加入者需思考清楚,畢竟農業是不歸路,除了知識,更要有毅力。



文 / 黃漢華   攝影 / 蘇義傑

資料來源:遠見

校友視界

航空迷黃鈺崴的夢想就是成為飛航管制員,大四開始準備民航特考,考了三年才進入複試,透過搜尋航空運輸相關資訊、看國外航空網站,終於成功考取航管員;他提醒考生,航管員的培訓淘汰機制很高,「要做好完全心理準備」。黃鈺崴畢業於中原大學應用外文系(應外系109級),專業科目必須從頭讀起,他大四時首次報考民航特考時落榜,第二次考試居然敗在最有把握的英文會話。他決定第三年改變作法,參加線上英文家教課程,增加對答自
15歲開始訓練,從選手到教練,奧運人徐子茜投入田徑運動至今35年。今(24日)她以大會紀錄保持人身分,從新竹全中運賽場趕回台北,現身全大運全國記者會,為母校中原大學站台,展現「傳承」意義。徐子茜(原名徐佩菁)就讀中原大學國貿系時參加全大運,締造女子400公尺53.78秒大會紀錄(85年5月13日)及400公尺跨欄57.02秒大會紀錄(85年5月15日),至今已近27年。此外,她也在1998年曼谷亞
由中原大學慈暉社畢業校友組成的「中華民國中原慈暉之友會」,今(112)年在理事長簡文哲帶領下,響應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2023不老騎士為愛千里-歐兜邁環台」活動,更支持獨居弱勢長輩餐食計畫。此外,3月15日舉辦的一日北海岸機車之旅及迎接不老騎士餐會,希望透過一日機車之旅體驗,讓中原大學畢業校友感受到青春熱血、重回18歲的感動。本次北海岸機車之旅活動的召集人劉俊欣,是中原大學電子工程系87級畢業校友
土耳其強震發生後,大批災民湧入「台灣中心」,這是由台灣人裘振宇發起的非營利組織,裘振宇本身也擔任志工建築師,原本蓋好中心後,收容敘利亞內戰難民,因為主結構採用混凝土,強震後完全沒受損,中心也提供水電,湧入大約300、400名地震災民,目前還可以撐1、2週,急需外援,讓中心可以繼續運作。大批地震災民湧入位在土耳其敘利亞邊境的台灣中心,受到地震影響許多地方都斷水斷電,台灣中心還有柴油可以發電,大家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