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原鐘塔結構設計者張欽次校友 捐贈專書 嘉惠母校莘莘學子 | 中原大學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新聞報導

:::
中原鐘塔結構設計者張欽次校友 捐贈專書 嘉惠母校莘莘學子

中原鐘塔結構設計者張欽次校友 捐贈專書 嘉惠母校莘莘學子

2020/03/05

矗立在中原大草坪上的鐘塔,是學校重要的精神象徵,為民國52年畢業生送給學校的珍貴禮物。鐘塔結構設計者為水利系52級張欽次學長,與母校淵源頗深。張學長在旅居美國多年後,仍心繫母校,日前與夫人孫康宜教授共同將畢生研究著作捐贈予張靜愚紀念圖書館。在3月5日行政會議上,由李正文館長代表張校友夫婦將專書捐贈給母校典藏,張光正校長特別感謝張學長賢伉儷嘉惠母校學子,其在土木工程專業上的傑出奉獻,更是學弟妹學習的榜樣。


2018 年, 張欽次校友與妻子孫康宜女士於耶魯大學慶祝金婚。.jpg


張靜愚紀念圖書館表示,此次捐贈之圖書主要為張欽次學長一生研究集結的土木及地質工程等領域之英文著作,提供本校師生進行專業研究或閱覽學習;張學長夫人孫康宜女士為中研院第31屆院士,同時捐贈中文著作「一粒麥子」及「孫保羅書法:附書信日記」二書,皆為其父親孫保羅先生當年歷經白色恐怖後破繭重生的台灣基督徒之歷史紀錄,將列入本校基督教史料室收藏。


李正文館長(左二)代表張欽次校友夫婦捐贈專書給母校典藏,張光正校長(右二)特別感謝張校友賢伉儷嘉惠母校莘莘學子。.jpg


張欽次學長與母校最深的淵源是大草坪上的十字架鐘塔,鐘塔是張學長那一屆(1963年)畢業生贈給母校的禮物,迄今仍是中原大學重要地標與精神象徵。當年在畢業生委員會邀請下,張學長參與十字架鐘塔的設計工程,由於修過混凝土結構、土壤力學和基礎工程方面的課程,臨時被交付重任負責鐘塔的基礎和鋼筋混凝土設計,懷著惶恐的心情,一邊準備期末考一邊完成鐘塔結構設計的艱鉅任務。


1966 年秋,孫康宜教授初訪中原鐘塔。.jpg


張欽次學長曾於2005年4月29日重遊中原校園,並撰文分享:「畢業多年之後,重遊母校,看到鐘塔還和從前一樣(除了鐘塔頂端多了一個充滿亮光的十字架和一口鐘聲洪亮的銅鐘外),感恩能為母校奉獻一己之力,乃是我一生中最有意義的經驗之一了。」


鐘塔結構設計者─張欽次校友,於2005年4月重遊中原,回憶往事,充滿感恩與感動。.jpg


土木系表示,張欽次學長為土木水利94年傑出系友。1963年自中原理工學院水利系畢業,同年錄取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台省經濟建設人員/水利工程科,全國僅 4人上榜;1965年完成台大碩士學位;1971年取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土木與地質工程博士學位。張欽次學長於1970-1973在南達科他州立大學任教,之後被業界延攬,曾參與紐約市7號地鐵延伸工程等多項重要建設。


張欽次學長專精的領域十分廣泛,遍及土木及地質工程所涵蓋之範圍,同時也是少數在美國20州以上均有專業認證之工程師。張欽次學長在2006年退休之前,不僅是多個專業學會的會員(例如ASCE),同時也獲獎無數,其認真敬業的態度及對專業的奉獻,實為學弟妹的最佳典範。如今更將畢生研究精華捐贈母校,對中原情意深切,令人感動。


張欽次校友(前排左四)當選土木水利94年傑出系友,特地返國出席「中原大學土木水利系友聯誼暨94年傑出系友表揚大會」。.jpg

校友視界

航空迷黃鈺崴的夢想就是成為飛航管制員,大四開始準備民航特考,考了三年才進入複試,透過搜尋航空運輸相關資訊、看國外航空網站,終於成功考取航管員;他提醒考生,航管員的培訓淘汰機制很高,「要做好完全心理準備」。黃鈺崴畢業於中原大學應用外文系(應外系109級),專業科目必須從頭讀起,他大四時首次報考民航特考時落榜,第二次考試居然敗在最有把握的英文會話。他決定第三年改變作法,參加線上英文家教課程,增加對答自
15歲開始訓練,從選手到教練,奧運人徐子茜投入田徑運動至今35年。今(24日)她以大會紀錄保持人身分,從新竹全中運賽場趕回台北,現身全大運全國記者會,為母校中原大學站台,展現「傳承」意義。徐子茜(原名徐佩菁)就讀中原大學國貿系時參加全大運,締造女子400公尺53.78秒大會紀錄(85年5月13日)及400公尺跨欄57.02秒大會紀錄(85年5月15日),至今已近27年。此外,她也在1998年曼谷亞
由中原大學慈暉社畢業校友組成的「中華民國中原慈暉之友會」,今(112)年在理事長簡文哲帶領下,響應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2023不老騎士為愛千里-歐兜邁環台」活動,更支持獨居弱勢長輩餐食計畫。此外,3月15日舉辦的一日北海岸機車之旅及迎接不老騎士餐會,希望透過一日機車之旅體驗,讓中原大學畢業校友感受到青春熱血、重回18歲的感動。本次北海岸機車之旅活動的召集人劉俊欣,是中原大學電子工程系87級畢業校友
土耳其強震發生後,大批災民湧入「台灣中心」,這是由台灣人裘振宇發起的非營利組織,裘振宇本身也擔任志工建築師,原本蓋好中心後,收容敘利亞內戰難民,因為主結構採用混凝土,強震後完全沒受損,中心也提供水電,湧入大約300、400名地震災民,目前還可以撐1、2週,急需外援,讓中心可以繼續運作。大批地震災民湧入位在土耳其敘利亞邊境的台灣中心,受到地震影響許多地方都斷水斷電,台灣中心還有柴油可以發電,大家圍在